官媒發文揭秘溫家寶家世



  2003年3月18日上午10時30分許,新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會見了近800名中外記者。見面會開始後,他深情地說:“……我是一個很普通的人。我出生在農村的一個教育世家。我的祖父、父親和母親都是教員。我的孩提時代是在戰亂中度過的。戰火燒毀了我的全家,包括爺爺親手辦的那座小學。舊中國的苦難在我幼小的心靈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我從在大學學地質到從事地質工作,整整25年。這期間大部分是在非常艱苦和惡劣的條件中度過的。我深知人生的艱辛,也知道國家建設的艱難。但我也樹立一種信心: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要不畏艱險,勇於攀登,一定能達到光輝的頂點。”
  共和國第六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出身書香門第,家學淵源。溫氏家族世居天津市郊北辰區宜興埠鎮的溫家衚衕8號。相傳溫家先祖6代人都居住在此。年長已久,衚衕以溫家姓氏命名。宜興埠鎮離天津市區約4公里路,到火車北站僅2.5公里。
  溫家寶自祖輩起兩代獻身教壇,是名副其實的教育世家,可謂桃李滿津門。
  溫家寶的祖父溫瀛士,字閬仙,生於1895年。溫瀛士在年輕時非常有志氣,充滿了激情與理想,17歲即開始投身教育事業。身為教員的溫瀛士每天上、下午各上4節課。傍晚下課後,匆匆吃罷晚飯又急急進城,到勸學所(教育局)主辦的師範單級教學班進修。及至深夜下課,回到家中已是後半夜。進修期間,溫瀛士風雨無阻,從未缺課。他後來在結業考試中一舉拔得“頭籌”,在眾多考生中名列第一,方纔真正取得了教書的資格。20世紀20年代,溫瀛士在宜興埠一所私立學校任校長。
  溫瀛士的弟弟溫瀛階,也就是溫家寶的叔祖,後來則是天津一所公立學校的校長。而溫家寶的父母也都是執教多年的老教師。父親溫剛是天津第三十三中學的地理老師,母親楊秀蘭是天津市區一所小學的語文教師。
  更值得一提的是溫家寶的另一位叔祖,亦即溫瀛士的幼弟溫朋久老先生。解放戰爭期間,他一度曾在由著名歷史學家範文瀾執掌的北方大學任教授。
  現年98歲高齡的溫朋久是新中國外交部宣告誕生後最早任命的15位正副司長、主任委員中的一位。他是外交圈內最具戰略頭腦的外交家、後來被譽為中國“基辛格”的宦鄉先生(前外交部部長助理、政策研究室主任,前駐比利時、盧森堡大使兼歐共體使團團長)的第一副手,為外交部西歐非洲司的正、副司長。如今,草創時期的外交部15位司局級官員,健在的只有溫朋久和當年的國際司副司長龔普生女士(後任首任駐愛爾蘭大使,前外交部常務副部長章漢夫夫人)。不過,溫朋久在部內工作時間並不長。1年後,他就去了美麗的日內瓦,成為新中國第一任駐日內瓦的總領事。今天,溫朋久離百歲大壽僅有“一步之遙”,堪稱外交部的第一老壽星。
  生於1905年的溫朋久原名溫瀛舉,字鵬久,蓋因崇敬抗金英雄岳飛(字鵬舉)之故,也兼含“鵬程九萬里”之意。這個很有內涵的名字就出自大哥溫瀛士之手。溫朋久此生最難忘的就是兄長溫瀛士。
  溫朋久6歲那年,父親(即溫家寶的曾祖父)病故。從此,長兄為父,他一直在大哥培養教育下成長。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溫瀛士毅然決然用稚嫩的肩膀擔負起家庭重擔。他就是用當小學教員寥寥8塊大洋的月薪養活自己,同時又將弟弟們撫養成人。溫瀛士對幼弟溫朋久管教甚嚴。1913年,溫朋久入宜興埠民立第五小學就讀。讀初小時,溫朋久只拿了第二,溫瀛士就面露慍色,十分不快。直到溫朋久高小考了第一,溫瀛士方露喜色。後來天津縣小學會考,少年溫朋久名列榜首,含辛菇苦的溫瀛士才開心地笑了。
  天津解放前夕,溫瀛士不幸被害。40多年後,每憶及滄桑往事,溫朋久總憮然嘆曰:“這是我一輩子最難受的事!”
  少年時代的溫朋久曾與周恩來、鄧穎超等革命先驅參加天津反日愛國運動。1919年冬,14歲的溫朋久考進了天津直隸省(1928年改稱河北省)第一師範學校。比溫朋久大1歲的鄧穎超則是天津直隸省第一女子師範學校的學生。不過,那時鄧穎超的名字還叫“鄧文淑”。
  1920年1月29日,天津各校學生五六千人集會,周恩來任總指揮,鄧穎超當時被推舉為天津女界愛國同志會演講隊隊長。人小志高的溫朋久手執小旗,走在隊伍的前列。80餘年悠悠往事彈指一揮間。溫朋久懷念周恩來、鄧穎超夫婦詩雲:“生離死別俗間事,跟隨周鄧亦欣然。”可謂字字含情。
  後來,當溫家寶1942年在天津北郊呱呱落地之時,37歲的溫朋久已是國民黨第三十八軍軍長趙壽山(後任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副司令員)辦公室的代理主任了。風雲際會,指點江山。未幾,溫朋久又隨國民黨第三集團軍總司令趙壽山將軍赴甘肅武威。
  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溫朋久先後入日本早稻田大學第一高等學院、德國洪堡大學(柏林大學)深造。抗戰勝利後,溫朋久和趙壽山等人結伴而行,自天津直奔晉冀魯豫解放區。1949年11月8日晚間,中央人民政府最先任命的外交部長周恩來,在北京城東古老的外交部街33號(即新中國外交部舊址)鄭重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成立了。溫朋久親耳聆聽了周恩來總理兼外交部長慷慨激昂、氣壯山河的重要演說……
  也許是偶然的巧合,20餘年後的“文革”高潮中,在北京地質學院讀書的溫家寶被分配到武威以西500公里的酒泉,一干就是十多年,直到他1982年奉調入京。溫朋久至今還清晰地記得,那是1968年2月的一個朔風怒吼的漆黑夜晚。那晚,溫朋久、劉絳雯夫婦親自送溫家寶上了火車。沒過幾天,溫朋久夫婦也在劫難逃,被康生之流投入了監獄。
  溫家寶的名字也是祖父溫瀛士起的,但註入新解的卻是溫朋久。溫朋久認為:“溫家寶”就是“溫加飽”,以此來告誡侄孫時時要把人民的溫飽放在心上,居安思危,永不忘本,來自人民,又為人民服務。現在任重道遠的溫家寶,當然已不會滿足於“溫加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正有待共和國新任總理帶領全國人民去實現!
  溫家寶自小在天津長大。1949年,溫家寶隨家人搬出了溫家衚衕8號,來到南開區西門裡達摩庵衚衕安下新家。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宋明江先生(前外交部西歐司司長、駐比利時大使兼駐歐盟使團團長)就是少年時代溫家寶嬉戲的玩伴。那時候,宋明江一家也住在西門裡達摩庵衚衕。溫家寶的家就在宋家的對門,兩家很熟稔。
  後來,溫家寶考入了全國重點中學——南開中學。如今,值得南開學子引以為豪的是,這裡不僅出了4位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林楓、吳階平、鄒家華、周光召),5位全國政協副主席(屈武、王昆侖、孫孚凌、萬國權、朱光亞),1位副總理(鄒家華),還出了兩位國務院總理:新中國的首任總理周恩來和第六任總理溫家寶。
  也許是當地理教員的職業習慣,溫家寶的父親溫剛對地質學情有獨鐘。他搜集了很多地質書籍,其中就有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早年的許多著作。溫剛曾多次對已考入南開中學的溫家寶說過,中國地大物博,遍地都是寶藏,那些礦產資源需要青年人去勘探開采。也許父親的教誨打動了兒子,1960年夏,南開中學畢業的溫家寶果真下決心報考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所建的北京地質學院(現為中國地質大學),並被地質礦產一系——地質測量及找礦專業所錄取,從此與地質礦產結緣達四分之一世紀。
  在平林漠漠、黃沙漫漫的大西北,溫家寶從甘肅地質局酒泉地質力學隊的一名普通技術員,一直擢升到甘肅地質局副局長。在此期間,他有緣結識了畢業於蘭州大學地理系的蘭州姑娘張培莉。20世紀70年代初,兩人同結百年之好。
  當歷史車輪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改革開放的中國大地雲蒸霞蔚,風起雲涌。選拔幹部的“四化”(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理念如春風般吹拂神州大地,氣象萬千,科教知識界大批精英人物紛紛脫穎而出,在中國政治舞臺上嶄露頭角。與大多數雨後春筍般涌現的科教戰線的青年俊才一樣,1982年對年屆不惑的溫家寶而言,也是極其關鍵的重要一年。當時的地質礦產部部長孫大光為培養接班人,從各省徵召部級幹部人選。
  都說伯樂慧眼識人,可孫大光這位“伯樂”有一條原則:儘量不在部機關找部級領導幹部。每當要物色遴選時,他就到全國轉一圈。
  北京是“近水樓臺”。孫大光先從北京地質局調入夏國治處長,出任地質礦產部科技局局長。而後,他從南昌調來江西地質局副局長、總工程師朱訓,出任地質礦產部副部長;從蘭州調來溫家寶,出任地質礦產部政策法規室主任、黨組成員。1年後,溫家寶升任地質礦產部副部長。3年後,奉調出任中共中央辦公廳副主任。嗣後近20年在溫家寶身上發生的故事就是眾所周知的了,餘不累述。(宗道一)
(揭秘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家世)
(編輯:SN02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x39jxomj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